日期:2025-10-09 04:24:27
日期:2025-10-09 04:24:27
国庆第二天,广东的杨先生在海边景区找了家海鲜馆,想吃顿新鲜的。他掏出团购券,店员摇头:“过期了,用不了。”他问蛏子多少钱,答:“都是时价,先挑再说。”他再问螃蟹呢?“膏蟹,贵点,但鲜,不会坑你。”
他信了。
结账时,661元。两道菜。
炒蛏子204元,两只螃蟹451元。店员说,蛏子108元一斤,螃蟹168元一斤——可点菜时,没人告诉他。
菜单呢?没有。价目表呢?拿不出来。他想打12315,电话打不通。最后,他录下视频,付了钱,心里像被海风吹透:这哪是吃饭,是交“旅游税”。
“都是时价,先吃再说,不会坑你。”这句话,你熟不熟?
它像一句海边的咒语,温柔又笃定,专治外地人。你一犹豫,它就来了。它不报价,不标价,只给你一个承诺:“不会坑你。”可它最坑的,就是这句话本身。
在三亚,有人挑了活虾,结账发现是死的。店员说:“我们一直这么卖。”在北戴河,16个扇贝195元,单个八爪鱼71元,老板说:“活的,贵点正常。”在厦门,导游带团进店,168元套票,实则全是消费陷阱,朋友当场哭了。在张家界,两个菜844元,司机说:“外地人来都这样。”
这不是个案,是套路。“时价”成了遮羞布,“现挑”成了障眼法,“加工费另算”是隐藏关卡,“团购券过期”是引流钩子。你带着期待来,它用话术围猎你。你质疑,它说“我们这儿都这样”;你生气,它说“不买别挑”;你录视频,它说“你爱告就告”。
可我们不是来旅游的吗?怎么像来闯关的?
最讽刺的是,这些话术听着耳熟,不是因为它们多高明,而是因为我们都被“教育”过。有人自嘲:“我花318元团购,结账2297元,膏蟹的膏是淀粉做的,像果冻。”有人幽默:“真想带个计算器去吃饭,按个键比吃还香。”有人无奈:“这顿饭吃完,我学会了三件事:问价、拍秤、留凭证。”
我们不是不懂,是防不胜防。商家把“信息差”做成生意,把“信任”当筹码。他们知道,大多数人在异地,怕麻烦,怕冲突,怕一句“不会坑你”变成“你被坑了”。
但别忘了,法律站在你这边。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写得清楚:你有权知道价格,有权查看菜单,有权使用有效优惠券。律师说了,用低价引流、到店拒用、高价结算,属于欺诈,你可以要求三倍赔偿。
所以,下次去海边吃饭,别急着坐下。先问价,再点菜。看到“时价”二字,就问:“今天蛏子多少钱一斤?”听到“先吃再说”,就回:“不吃,先说。”记得拍照、录视频,留好凭证。你不是来吵架的,但你得有吵架的底气。
旅游本该是放松的,不是提防的。可在这之前,我们得先学会保护自己。毕竟,真正的“海鲜自由”,不是想吃就吃,而是明明白白地吃,心安理得地付。
愿你每次旅行,都能吃得安心。如果遇到“不会坑你”的店,记得反问一句:“那你先把价告诉我,行吗?”
郑州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,股票杠杆哪个平台最好用,配资股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